首页 历史人文 正文

宝鸡,一座从《诗经》里走来的文化旅游名城(下篇)

1666249441113830.png

《诗经》是先民的吟唱

也是今人寄放心灵的静土

浩荡历史风尘三千年

无数人曾翻阅

唱咏这部经典

《诗经》不仅融入着宝鸡历史

字里行间也镌刻着

我们的生活痕迹、悲欢喜乐

让我们穿越三千年的历史尘埃

一起去触摸《诗经》里的人间烟火

藏在《诗经》里的礼乐

image.png

石磬

乐是西周贵族生活的重要内容。《诗经》里形象生动的描写,与宝鸡历代出土的青铜乐器相互印证,让人们在三千年之后,依稀能够回想那曾经让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的绝响。

image.png

编钟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乐器的品类之丰、组合之巧令人叹为观止,钟、镈、铃、铙、磬一应俱全。

这里有被称作西周“钟王”的一枚大编钟在扶风县出土;八枚一套的编钟在宝鸡县(今陈仓区)杨家沟出土;十二枚一套的编钟在眉县出土;一套发音序列按宫、商、角、徵、羽次序排列,总音域为三个八度的西周柞钟在扶风县出土;一套西周中期的石磬在宝鸡县(今陈仓区)出土。北京大钟寺博物馆的“中国古代乐器陈列馆”里,被排在首位的就是宝鸡市南郊竹园沟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的三枚一套编钟。据专家称,它表明了商周之际乐器演奏由单音向组音阶的演化和飞跃,是我国乐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image.png

舞蹈《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小雅·采薇》

《小雅•采薇》是诗经中描写游人思归的一首诗,以薇菜起兴,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在反复吟咏中倾诉内心思归之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image.png

排箫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喤厥声,肃雍和鸣。

——《周颂·有瞽》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西周庙堂祭祀音乐演奏的场面,表现了演奏的情景和效果,并巧以“喤喤”(洪亮而和谐)“肃雍”(徐缓而和谐)四字,使读者浮想联翩。

文中起用以悬挂大鼓和编钟、编磬的木架,把鼓、钟、磬按次悬挂在锯齿般排列整齐的崇牙上,并插上五彩的羽毛,把磬、柷、圉和排箫也一一陈列起来。接着历数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各式各样,品种齐全,则其乐声铿锵和谐,自在不言中。

image.png

我有嘉宾,有瑟吹笙。

吹笙有簧,承筐是将。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小雅·鹿鸣》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描写了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琴和瑟是古代弦乐"八音"中的"丝",笙是古代吹奏乐"八音"中的"匏"。从中足以看出礼乐在西周时期的崇高的地位。

image.png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

——《周颂·执竞》

《执竞》是昭王时代的祭歌,文中使用叠词 “喤喤”、“将将”、“穰穰”、“简简”、“反反”,唱来更有韵律,语气更加舒缓深长,更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钟鼓喤喤指编钟和鼓,磬筦将将指的是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磬”和绕丝的竹管“筦”。这首诗提到了祭祀时用到的几种乐器,是周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藏在《诗经》里的农耕

image.png

“民之大事在于农”,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在《诗经》中有关农业的诗有数十篇,结合其他史料、文物,为大家描绘西周的农业情景。

image.png

耕织场景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豳风·七月》

在《诗经》中,不只是《豳风·七月》这样的农事诗围绕“男耕女织”来说他们的生活,在各类诗歌中都涉及到农业社会的特点。比如说思念的《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采葛织布;说战争的《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感叹国家兴亡的《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等等。

image.png

农作场景

命我众人,痔乃钱镈,奄观铚艾。 

——《诗经·大雅·绵》

诗中所说的“钱”是铲类工具,周原就出土过铜铲、石铲、石斧等工具,镈为锄类,铚、艾是收割工具刀、镰之类。

木制生产工具,在西周大量使用,但因木器不易保存,至今周原没有实物标本出土,但在遗址和墓葬中都发现过木制耒、耜的使用痕迹。

image.png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

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诗经·大雅·绵》

滮(biāo)池北流,浸彼稻田。

——《诗经·小雅·白华》

在先周时期,周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对地形进行观察,然后进行规划,以确定农田的疆界。再用附近的滮水来灌溉稻田,说明西周时人们已经懂得灌溉技术,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image.png

丰收场景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

既备乃,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诗经·小雅·大田》

丰年多黍多稌(tú),

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lǐ),

烝(chēng)畀(bì)祖妣。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诗经·周颂·丰年》

西周的粮食作物常常得到丰收,《诗经》对丰收情景的形容是“千斯仓”、“万斯箱”、“如坻如京”、“如茨如梁”,这就是说丰年之时粮食收得多的数也数不清,装也装不完。反映了在井田制下农业丰收的场景。

image.png

藏在《诗经》里的征战

image.png

《诗经》对于战争这一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亦有不少诗篇加以记录和描写,这些诗篇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战争的宝贵材料,更以其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传唱千古。《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反映战争的诗篇有30多首。

image.png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这首诗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诗经》中这类战争诗,一般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彰显爱国精神。

image.png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大雅·江汉》

这首诗抒写了王师平定四方叛乱的军功和威仪,以及周王对平叛将士的嘉奖。这类诗篇主要赞美赫赫战功,多是对周王、诸侯、将领战功的歌颂,着力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呈现出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

image.png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邶风·击鼓》

这首诗以袒露作者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体现了战争使人民苦痛,字里行间描述与亲人的离愁别绪,和厌战之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现在被用来形容爱情的永恒,而背后却是一位思乡心切、思归不得的士兵最深沉最苦痛的言说。

image.png

藏在《诗经》里的风俗

image.png

先秦时在《诗》传播过程中所用的“雅言”是以岐周方言(也就是早期宝鸡方言)为主的。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显然,“雅言”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话”。

image.png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唐风·绸缪》

这首诗描述的是新婚当日,男子进洞房后看见美丽的妻子时感慨万分。原岐山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宝鸡民俗研究者李辛儒说,古人说的“束薪”是成捆的柴火,用来表达婚姻。这就是几千年来,承袭、演变并最终留在西府地区的婚俗。

image.p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诗经·小雅·鹿鸣》

在这诗句中,“承筐是将”的意思是客人用竹筐盛满礼物送给主人。同样,在宝鸡地区,如果你参加过农村的红白事以及各种走亲戚等活动,年龄较大的客人手中总会提着竹筐,里面放着挂面、花馍、白糖、鸡蛋等各色农家礼。这种可以用来送礼的竹筐被称为“提盒”。

可见在西府人的心目中,提盒代表着两家的礼尚往来,是亲情、友情的连接点。

藏在《诗经》里的美食

image.png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

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

或燔或炙,君妇莫莫。

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小雅·楚茨》

“民以食为天”,饮食发展的同时亦使饮食礼仪逐步完备,并具备从上到下一以贯之的特点。周人习惯把日常饮食分为食和饮两大部分,不仅将饮食纳入社稷、宗庙诸祭以及诸侯朝觐等重大的政治、宗教礼仪活动中,而且制定了一整套饮食礼仪,大体分为鼎食之礼、待客之礼、入席之礼、饮酒之礼等,《诗经·小雅》就有写饮食习俗的诗篇。

从上段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宴会活动场景非常热闹,人们仪态端庄,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烹饪技艺已经很高,且极为讲究。

 主食

image.png

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

尔肴既将,莫怨具庆。

——《诗经·小雅·楚茨》

 岐山臊子面对宝鸡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美食了,吃臊子面时只吃面不喝汤,把汤倒回锅里,供后面的人享用,就是“回汤”,这是它的传统习俗。虽然如今已经被更加健康、卫生的方式所取代,但是这种回汤的习俗却蕴涵着古时的礼仪。

《楚茨》中的“以绥后禄”,是说后人接受了前人的恩惠,非常满足之意。《礼记》也记载了这种祭祀后,大家享用美味的环节,即“由馂现之矣”,“馂”就是吃剩饭的意思。这种祭祀后的“馂”礼,演变到今天就是我们的回汤臊子面吃法。

副食

image.png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诗经·大雅·公刘》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按照《诗经》中对于西周食材的记载,肉类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鹿肉、鱼肉(鲨、鲤、鲿)、鸭鹅以及鱼。

 西周开创了宗法制,按照周礼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的等级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不同的规格。不同等级对于食肉的标准规格是不同的。天子用九鼎,分别盛放牛、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干肉。由此可见,周天子已基本将当时可食用的肉类都品尝了一遍。而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

藏在《诗经》里的果蔬

当时的人们把真实自然的生活、丰富的情感、熟悉的水果、蔬菜都记录在《诗经》里,在那个时代染满了生活里诗意的芬芳,让后人细细品味。

image.png

桑葚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桑葚》

熟透了的桑葚,红中带紫,紫中透亮,密密麻麻的绽放着,如满天繁星般点缀在苍翠的叶间。《诗经》里说斑鸠吃了桑葚而甜的迷醉过去,直醉到坠落满地。人们说桑葚的香甜和清爽,是用山谷清风同山涧流水的清甜做了底子,即使牙齿被染成漆黑,也止不住要去品尝甜美。

image.png

李子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诗经·丘中有麻》

李子,又叫不言之果。上古之时,李树生长在山林里,逢春便开花,盛夏便结果,都是些青涩的果子。待到秋来才可见枝头上密密匝匝悬着的,全是红得诱人的李子。它们于无声处满含柔情,极像是恋人彼此凝望的眼眸。

image.png

 杞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诗经·南山有台》

枸杞成熟的时候,一树树翡翠般的绿叶簇拥着一串串殷红的玛瑙似的红果,红如宝石,晶莹剔透,吃起来鲜嫩多汁,脆甜可口。自古以来,枸杞都被人们所热爱,有养肝,滋肾,润肺的功效。

image.png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豳风·七月》

枣是圆鼓鼓的,没成熟的时候吃起来又苦又涩,熟透之后有的浅红,有的浅黄,像五颜六色的宝石。早在周秦时期,枣就和稻一样,是先秦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在很多场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image.png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桃夭》

桃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人喜爱的水果,成熟的桃子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剥开皮就可以看见那粉白的果肉,一半青,一半红,咬一口,一股清香又甜蜜的汁水一涌而出。盛夏时节吃一口桃子,、劳就会一扫而光。

image.png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诗经·关雎》

西周的蔬菜丰富程度和后世自然是无法相比,但是还是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今天人们食用的芹菜、荸菜、韭菜当时就有了这首诗中的“荇菜”指的就是芹菜。

宝鸡,是《诗经》的故乡

这里有历史积淀的文脉传承

这里有周风秦韵的生生不息

这种精神财富

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里

塑造沿袭着我们的容貌

锤炼传承着我们的思想

在《诗经》中

去拥抱最美的诗和远方

去放声歌唱生活最美的篇章

(来源:宝鸡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