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俗工艺 正文

走近非遗看宝鸡|岐山柳编技艺


岐山柳编技艺是以柳条为材料进行手工编制,主要产品是簸箕。柳编行业供奉的祖师爷是春秋时期的孙膑。传说孙膑受刑被去双膝坐在窖子里,见农人用衣襟扇风簸粮,便以身下沤烂的柳条发明了簸箕这一器具。后世从事柳编工艺的,统称为“簸箕匠”

 岐山柳编技艺  

岐山的簸箕匠分布在岐山蔡家坡另胡村、雍川镇解刀村、益店镇等地,相传均由明朝时另胡村一个称“叫化”的人所传。岐山柳编品除大小簸箕外,还有水斗、粪斗、元宵笸篮、针线笸篮、旱烟笸篮、安全帽等多种用品。所用工具有刮簸箕舌头的大镰,破条的刀子,钩针、尺子、槽针、茬刀、大锅等,所用材料是南山和北山出产的绵柳条子和麻绳。条子又分为芽条和蒸条,以蒸条为佳。基本工序为蒸条子、剥皮、刮舌头、打眼、排条子、编织、折样子、割茬、裹边子等,精致的柳编簸箕讲究“八眼二十四套”。编簸箕过程中为了保持柳条长时间湿润柔软,必须在地下的土窖里操作,空气差、场地小、吃力难受,而且经济效益不高。因此,这种以师带徒或以父教子的传授方式,受到绝对挑战。现在只有另胡村70多岁的李拉成还在勉强坚持柳编制作。


岐山的柳编品美观实用,结实耐久。在过去,高手编的簸箕,常常是农人的财产,可以用十几年或几十年。而如今,农业机械化和多样化的生活用具代替了簸箕、水斗等柳编用物的功用,除了大簸箕、元宵笸篮等两三样品种外,其余已淡出生活,无人使用,柳编技艺面临失传。

“岐山柳编技艺”已列入宝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