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扶风县 正文

扶风:千年西周故城 盛唐瑰宝惊艳世界

image.png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为了维护京师的安定,地处京畿之地的关中腹地被一分为三,分别设立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政区,合称“关中三辅”。

这是扶风县地名由来的历史渊源。

image.png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朝廷改当时的湋川县为扶风县。

那时起,扶风的县名和所辖区域虽然偶有变动,却几乎一直沿用了一千余年。

千年西周故城

image.png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诗经·大雅·绵》


这段文字出自《诗经·大雅·绵》,意思是周人的先祖在丰饶肥沃的周原上占卜谋划,修筑屋舍、建立家园。诗中的周原,是周人的早期都邑。

image.png

从1976年开始,考古学家在这里陆续发掘出珍贵文物多达万余件。扶风县召陈村发掘出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让周原这个已经消失长达数千年的地名,再次回到了人们眼前。

image.png

距今将近三千年前,西周王朝正是在如今的扶风县所在地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宗庙,甚至大型的宫殿。

周原,这个《诗经》中记载的地名,为这片原野打下了最初的印记。

赫赫宗周,万邦之方。

image.png

2016年11月28日,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在扶风建成开放。这是国内文博单位建立的首个研究基地和国内外周文化研究中心。

image.png

这个集文物资料整理、标本安全保管和科研、教学及公共文化普及功能为一体的考古研究基地,深刻诠释着周礼文化的内涵,成为扶风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场所。

盛唐瑰宝惊艳世界

image.png

法门寺佛塔,最初修建于东汉年间。后来,这里因塔修寺,并于隋义宁二年,改“成实道场”为“法门寺”,塔也命名为“法门寺舍利塔”。

image.png

庄严矗立的建筑,因为相传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成为了唐朝等级最高的皇家寺院。

image.png

自贞观年间起,唐王朝不惜财力物力,对法门寺不断进行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恢弘华丽的“瑰琳宫二十四院”。

明清时期,法门寺在动乱和天灾中逐渐衰败,珍藏于地宫的佛指舍利,就此成为传说。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佛塔的东北一侧轰然倒塌。六年以后,人们在拆除塔基、进行维护时,发现了佛塔地宫的入口。

image.png

1987年4月,佛塔地宫开启,轰动中外。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这座紧锁长达1000余年的地宫中,所藏的文物,浮动着来自盛唐的光华。

image.png

珍藏在八重宝函内的佛骨真身舍利,在幽暗的地宫里度过漫长的岁月之后,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image.png

它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量文物一道,折射出唐朝中晚期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盛况。

班彪、班固父子合著汉书

image.png

“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后汉书·班彪列传》

这是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中对中国两位举足轻重的史学家作出的评价,意思是他们都具有深明大义的德行。这两位与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提并论的伟大史学家——班彪、班固父子,就生于扶风。

公元54年,汉朝史学家班彪去世。在他留下的遗产中,六十五篇《史记后传》或许是长子班固心中最宝贵的部分。

image.png

班固在居丧期间,系统整理了这些遗作,并在此后历时20余年写作《汉书》。

image.png

这部由两代人共同完成的巨著,开辟了纪传体断代史写作的先河。书中出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对于后世目录学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风吹麦浪 弥散千年的麦香

image.png

周原膴膴,麦青秋黄。七星河两岸,小麦的香气,已经弥散千年。

在扶风一带,有一种特有的美食,因为形似锅盖,被当地人称为“锅盔”。

image.png

人们取料精细的面粉、利用杠杆原理和面、均匀抹上层层叠叠的调料、长达八小时的慢火烘烤,美味的“锅盔”就制作完成了。

鹿羔馍,又名鹿羔干粮,由盛行于民间的重阳羔发展而来。

image.png

《岁时记》云:“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

image.png

这种饰以梅花鹿图案的美食,也由精细的面粉烤制而成。

image.png

在今天的扶风,广袤的周原,依然传递着先祖耕耘的麦香;庄严的法门寺,在灿如星斗的宝藏中,续写着令世界惊艳的华章。

(来源:宝鸡扶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