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扶风县 正文

“中国”一词与扶风大有关系

“中国”一词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3000多年前建立的周王朝,

 与“中国”一词到底有何联系?

 扶风与“中国”一词有关系吗?


“何尊” 

“何尊”铭辞及辞内“中国”两字


这是已知最早的以整词出现的“中国”。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有“中国”一词的文献,“中国”在这里的意思是“天下的中央”。此后,先秦典籍《尚书》《诗经》《左传》《孟子》等也多次出现“中国”一词。据学者统计,有“中国”一词的先秦典籍25种,共出现177次,一共有4种含义,分别是“京师”(9次),“国境内”(17次),“诸夏领域”(145次),“中等之国”(6次)。




 01 

发现“何尊” “中国”惊现


1963年,距离扶风60公里的宝鸡县贾村镇,出土了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青铜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说武王打败了商国,在庙里祭告上天: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由此统治民众。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何尊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录了天子对于宗小子何的训诰之辞,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祷辞,即“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是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由此可见,古代文献中“中国”一词主要是一个空间方位和地理范围的概念,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自西汉宣帝时(前74年—前48年),周原地区(当时名扶风美阳)出土第一件青铜器“尸臣鼎”以来,不断有周代重器出土。陈全方先生在其《周原与周文化》一书中写道“从清代到解放以来在这一带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达千件之多”,扶风县被称为青铜器之乡,“何尊”极有可能就是在扶风这里铸造成型的。考古证明周王朝距今已经3000多年,扶风县处于周原之中,那么她的历史就很悠久了。



 02 

《诗经》记载:“周原膴膴 堇荼如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从汉朝起,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它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指黄河流域,其中,关中西周时期的篇章很多,涉及到扶风人和事的诗篇有10 篇之多。这些诗篇反映了周人扬新革古,励精图治的奋斗轨迹,充满着扶风的山川物产、民俗民风特有的韵味。“周原朊朊、堇荼如饴”;“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这些诗篇用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重现了三千多年前周人生活的事迹,是周文化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从广义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从狭义讲,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机构。我们今天所说的周文化是指周初的圣贤“三王”(周太王、周文王、周武王)、“三公”(周公、姜太公、召公)和劳动人民顺应历史潮流,继承夏、商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所创造的文化,是与自己政治、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独立的意识形态。周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主要包括崇尚礼乐、仁政治国、、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依法治国、忠孝仁爱及以“和”为贵等多个方面。西周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法律条文。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兼司寇,除监护成王外,主管教化和司法,《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之治西方,其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在甘棠树下听讼断案),自候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诗。” 




 03 

周原考古 重大发现


周原是周人由豳迁岐之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上地下遗存文物非常丰富,且西周以前的历史研究依据考古资料者甚多。1990年12月,宝鸡周原博物院在扶风县周原遗址区内正式成立。


周原遗址的考古收获


1988年,在周原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周原博物馆。馆内收藏着周原遗址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4件(组),国家一级文物173件(组),其它等级文物3000多件(组)。

那么,周原遗址有什么考古发现?

周原的发现主要有铜器窖藏、建筑基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甲骨文等。

1铜器窖藏

清代以来出土的大宗青铜器,多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清代和民国期间,周原遗址多次发现青铜器窖藏坑,如:扶风任家村发现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铜器一百二十余件,就是传世的克组器和仲义父器群。

史墙盘

扶风庄白微史家族窖藏出土西周铜器 103 件,其中 74 件有铭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恭王时期的史墙盘,为西周中期铜器断代提供了一系列的标准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建筑基址

建筑基址已发掘的建筑基址有岐山凤雏、扶风召陈、齐镇——云塘建筑三处建筑基址。凤雏建筑基址坐落在一个夯土台基上。以门道、前堂、后堂为中轴,东西各配置厢房 8 间,并有回廊相连接,形成一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型院落。这处建筑基址群,可能是周王室所在地。

凤雏建筑基址

扶风召陈建筑基址上,每间隔3米从南到北列有4排柱础,由东到西有8排柱础,两道夯土墙将基址分为三部分。

云塘—齐镇建筑基址,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住宅,也可能是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其年代属于西周中晚期。

3)手工业作坊

周原发现很多铸铜、制陶、制骨、制玉作坊遗址。其中扶风云塘西南西周中期的制骨作坊规模最大。

4)墓葬

墓葬在岐山贺家村、扶风、庄白、云塘等地都有发现。西周早期的墓葬,随葬的铜器有鼎、簋、甗、尊、卣、斝、瓿等。

5)甲骨

1977 年,在凤雏建筑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中出土了卜骨和卜甲 1.7 万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卜甲。在 200 多篇卜甲上有刻辞,最多的 1 片有 30 字。

1979 年,在扶风齐家也发现 5 片有字甲骨。

周原甲骨

周原甲骨文的发现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为研究商代末年商周关系以及商周之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周原甲骨文中字数较多的几片庙祭卜甲,内容涉及商王宗庙的名称,商代祖先名称,还有周方伯,对研究商代末年商周关系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献记载武王即位后开始伐商,周原甲骨文的“大出于河”与《史记·周本纪》武王九年“东观兵,至于孟津”时“武王渡河”可相印证。

武王伐纣简笔画

其次,为研究西周早期历史增添了新史料。“箕子来降”可与《史记·周本纪》相印证。

箕子来降

西周初年的两件大事——周公东征与营建洛邑在周原甲骨文中都有所涉及,周原甲骨文还有不少国族名、人名、官名、地名对研究西周的方国、官职、人物、地理等也有很高的价值。

周原是一座埋藏极其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必将有更为重大的新发现,也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文物重见天日。



 04 

“万帮之一”,“中国”走向世界


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说:“中国”一名,于三千年间沿用不辍,其词义屡有迁衍:由初义“京畿之地”“四夷之中”,演为“中原”“中土”,乃至近代成为“万邦之一”的正式国家称号。“中国”词义的演绎,昭显了中国人国家观念以至世界观念形成的历史——从“天下中心”观走向“全球一员”观,这正是国人现代意识觉醒的标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


END


  右扶风点评  



扶风属我国华北地层区,最老的地层是10亿年前蓟县纪的杜关组,距今7000万年的第三纪初,现代地貌景观形成雏形。周原一带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周人选择在此地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青铜器何尊铸造也就是周文化鼎盛的佐证,“中国”一词的发现与扶风形成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