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色旅游 正文

【红色记忆】回忆那段被历史铭记的红色故事---周凤翔

    扶眉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西北战场上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战役,它的胜利距今已有70余年。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了一代代眉县人。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们怀着无限崇敬之情,缅怀先辈,以他们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为动力,不忘初心,开拓奋进。今天给大家介绍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战斗英雄周凤翔的英勇事迹。


周凤翔生前照片

    

来不及送出的礼物


周凤翔,1922年出生于陕西旬邑县前村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微薄的收入,仅仅可以维持生计;母亲也省吃俭用,积劳成疾,只为了让他能像正常人家的孩子一样入学读书。14岁的周凤翔,为照顾生病的母亲,不得不辍学回家下地劳作,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每逢下雨天,学堂的窗户边总会出现他的身影。

有一天,在集市上,他用自己打零工赚来的钱,买了一枚做工极为别致的发卡,准备当做自己的第一份礼物送与母亲。怀里揣着发卡,没走几步,他又看到了部队征兵的告示,连忙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参军,上前线,打鬼子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父母听到这个消息虽有不舍,但都支持他报名参军。

周凤翔匆匆收拾好行囊,告别生活了十多年的家乡,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由于走得匆忙,买的发卡临别时忘记送给母亲,心里想着,等胜利归来时,再亲手为母亲戴上……想着想着,心中又多了一份牵挂。

从1940年参军后,周凤翔一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淮北敌后游击战争,解放战争等。1949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第一野战军奉命进军西安,发起扶眉战役。周凤翔任第一野战军2兵团4军10师30团2营教导员,在扶眉战役中,他所在的4军10师30团,担任迂回穿插、阻敌西逃退路的重要任务,奉命于7月11日下午,从西安绕至乾县,向临平集结。乾县与旬邑是邻县,部队经过乾县时,周凤翔想家了,耳旁仿佛听到母亲的声声呼唤,他掏出发卡,在手中握得更紧了,准备了九年的礼物,什么时候才能送到母亲的手上,乾县距离家乡旬邑县近在咫尺,不知道父母近况如何,种种的画面浮现在脑海里,然而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他强忍着心中对父母的思念,立即调整思绪,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

在扶眉战役罗局镇战斗的中,驻扎在眉县李家村的国民党第18兵团和65军,企图沿陇海铁路由东向西溃逃,依托有利地形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周凤翔指挥2营战士疾速阻击敌人,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为了节省弹药,他带领战士们,用刺刀与敌人拼杀,每一次冲锋时,他总是身先士卒,受伤了依然坚持不下火线。在他的带领下,战斗进行的非常顺利,也很快接近尾声,战士们绷紧的弦终于放松下来,稍作休息。此时,七月的扶眉大地,显得格外炎热,饥渴和暑热交织在一起,战士们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早已沉浸在睡梦中,可周凤翔还坚守在哨卡的第一线,只有手中的发卡一直陪伴着他。

霎时间,敌人集中一切火力进行反扑,妄图作垂死挣扎。情急之下,周凤翔为了掩护战士们撤退,拿起冲锋枪,不顾一切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猛烈扫射的机枪口,子弹穿过他的胸膛,平日里坚强的身躯倒在了前沿阵地……当战士们扑过去抱住他时,全身的弹孔,血流如注,仿佛像一双双流泪的眼睛,他的手不停地撕扯着衣服。嘴里却说不出话来。“发卡,他在找发卡”,一边的战友连忙喊道,周凤翔弱弱地点点头。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低头在阵地上找了起来,可不知什么时候,那枚陪伴了他近十年的发卡,早已不知所踪……但由于伤势过重,周凤翔说话的语气更加微弱,弥留之际他还叮嘱身边的战友:“坚持到最后,全国人民解放的胜利曙光即将来临,请帮我把胜利的消息带回家……”,说着他慢慢地闭上了眼睛,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此时的周凤翔,流下的是对父母思念的泪水,更是亲情与信仰间难以取舍的泪水,黝黑的脸被汗水与鲜血模糊的几乎看不清轮廓,但却遮不住他从眼角滑落的泪水。周凤翔永远的离开了,生命定格在27岁,他用自己年轻地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美的人生凯歌。

周凤翔烈士牺牲了,虽然那枚发卡辗转九年没有亲手赠与母亲,但革命先辈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重于泰山,万古长青。正是因为有这样为信仰,为主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共产党人,用年轻地生命换来了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安宁与平静。今天,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作为后来人,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做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有奋斗则有未来,有奋斗则有复兴,以青春之我拼搏出青春中国的最美图景!(来源:扶眉战役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