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人文 正文

凤鸣岐山!陕西小城何以塑魂中国3000年?


周之兴也,凤鸣岐山

探古追昔,何以中国


电影《封神第一部》上映,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聚焦历史上的商周巨变,堪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溯和遥想,丰富的商周青铜器元素,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商周时代”无尽想象。



作为封神电影三部曲的第一部,在结尾少年姬发纵马回归西岐,不管是在小说,还是历史文献记载中,西岐都是周王朝的龙兴之地,武王克商,既是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时间、空间坐标。


位于陕西关中西府地区的岐山县,就是那座连接着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地方,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却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圣地!



#01

华夏革新开始之地

最被人忽视的王朝故都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出自《诗经·大雅》的十六个字,讲的是周部落首领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往岐山的经过,而属于岐山的高光时刻即将来临,周人在岐山之下繁衍生息,从最初“小部落”发展到“大城邦”,为周王朝的兴盛与翦商奠定了基础。



凤鸣岐山、周室肇基的传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流传了三千年,作为周人最早的都邑这里被称为岐邑,因在商王朝的西边因此称西岐,出自诗经的“岐下”周原,具体位置一度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中。


1942年,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石璋如先生在陕西关中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结合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最后将岐山县岐阳堡一带推定为太王迁岐的周原所在,由此揭开了西周故都的神秘面纱。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北倚岐山、南临渭水,东、西两侧为漆水、汧河肥沃的土地,植被葱郁茂密的岐山地区,沃野连绵,不仅适合农业生产,更能满足放牧和狩猎的需求,成为了周人崛起的基本盘。


在青铜冶炼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年代,仓廪富足的周人,敢于和商王朝对峙的最大底气,则来自青铜器冶炼技术的不断进步,青铜器能被玩出多少花样?


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岐山更有发言权。



秦汉以来,岐山境内出土了青铜器2万多件,既有毛公鼎、伯克壶、王方鼎,牛尊这样的国宝,也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等日常用具,青铜器种类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青铜冶炼能力的精进,本质上就是兵器制造的能力。


中国人历来对先祖们的生活细节充满好奇,而岐山青铜器上丰富的铭文,则为我们解开了先民的生活细节,青铜器上的铭文不仅包括了契约、诉讼、家族历史,更记载着古人的文化、法律、法规。



历史上周人克商的故事,肯定不是如《封神演义》那样天马行空,但“小邦周克大邑商”的战争依然足够惊心动魄,孟津会盟、牧野之战、奴隶倒戈,从岐山兴起的周王朝彻底取代了殷商。


周王朝的先民则在岐山,为古老中国搭建出了宗法、分封、礼乐制度的最初框架,此后三千年,华夏民族的主体意识、道德观,就在这个框架里不断被完善和丰满,孕育出了中国人质朴而细腻的魂魄,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模样。



#02

去触摸历史的脉搏

在岐山感受中国文脉


作为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即便是在周武王定都镐京(今西安)后,岐山一带依旧是经济繁荣、物华鼎盛的王朝旧都,直到两百年后西周覆灭,岐山仍不失繁华。


当周王朝的前半段在“烽火戏诸侯”中落幕,给周天子养马的秦人开始登上舞台,《史记》记载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出戎,即有其地”,原本不过是张口头支票,却是把西周故都送给了秦人。



岐山,似乎是个非常喜欢创造“一飞冲天”故事的地方。


替周天子养马的秦人,他们不仅夺回了戎人占据的岐山,并且在西府地区站稳了脚跟,秦人部落逐渐被整合成一个国家,未来战国乱世的终结者,再度以岐山地区为跳板统一天下。



秦灭六国后岐山属于内史,西汉时归属扶风郡,从周人经营岐山开始,凤鸣岐山的周原就像是一块蓄力板,周人翦商、秦灭六国、楚汉之争……一系列的王朝更迭,都在这里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蜕变。


唐朝时“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奔逃至西周故都西岐一带,许是为了借助天命号召百姓,“凤鸣于岐,翔于雍”故事再次上演,西岐故都成为了平叛的起点,岐山所属的凤翔府一度升格为“大唐西京”,算是岐山在历史上最后的高光时刻。



随着盛唐之后整个关中地区的衰落,当煌煌帝都长安都被改名为西安,岐山在历史上也变得默默无声,但周人制礼作乐、秦人东出天下、汉人开拓丝路、唐人兼容并包的气度,早就刻在了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


周公的采邑就是岐山,位于岐山周公庙遗址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级的西周墓地,如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岐山周公庙,便是世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专祠,走进周公庙恍然千年一梦,历史沧桑先人已逝,今人又有何惑?



当然岐山也见证了历史人物永远的遗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里是千古良相诸葛亮的星陨之地,渭水河畔的五丈原,一诗二表三分鼎、出师未捷身先死,岐山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另一种悲歌。



#03

一碗臊子面的背后

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2001年,植物考古学家们从岐山的先周土层里,找到了大量的碳化种子,其中不仅有小米、大豆,还有碳化的小麦粒,考古和历史文献显示,生活在岐山的周人,是最早栽种和食用小麦的群体。


在《诗经·周颂》里,周人深情地唱道:“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在古时大麦叫“牟”、小麦叫“来”,三千多年来,陕西地区一直是小麦的重要产区,小麦从这里缓慢扩张,用了一千多年时间,才真正成为主要的农作物。



今天鼎已经成为“权利”的代名词,而在漫长的历史中,最多的用处还是在于煮肉、豆类及蔬菜等常见食材。


当鼎和面粉相遇,最初所有的面食都被称为饼!


当鼎和肉丁相遇,在岐山不叫炒也不叫烧,叫做燣(lán)。


在遥远西周青铜编钟的悠扬声中,激荡千年岁月,饼成为了锅盔、麻花、成为了臊子面、成为了擀面皮,成为了饭桌上氤氲热气和人间烟火,如今靠着一碗面岐山人传承着历史、书写着当下。



在陕西面食花样繁多,有成千上百种变化和名称,但在生活中,论仪式感和礼节性,最重要的只能是——臊子面!


它是岐山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必备主食,这一碗面岐山人吃了三千年,它就像是一个以饮食文化为坐标的锚点,三千年的文化礼仪皆承载于一碗面里,诉说着周秦汉唐以来厚重的文化,更是岐山人精神家园里最不能缺的人间烟火气。



与臊子面相对的是擀面皮,将面浆熬制成膏状,再用擀面杖压制上锅蒸熟,两道小吃一热一凉、一汤一干,就像是阴阳的两面,再加上酸而不涩、浓而不烈的岐山香醋调和,成为了岐山面食江湖的大小王。


在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岐山人则把日常的一碗面,变成了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用工业化思维推动臊子面、擀面皮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一碗面”经济链。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带动农业种植、生猪养殖、电商平台、仓储物流配送等多个行业迅猛发展。


2022年,在岐山“一碗面”经济总产值突破140亿元,一碗面创造百亿元产业奇迹,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从业人员9.3万人,人均年收入4.3万元,平日里的家常便饭,成了岐山人手里的金钥匙。



#04

西岐故都的旧与新

软实力和硬功夫齐头并进


远事越千年,往来成古今。


近年来依托历史文化、餐饮文化资源,岐山县立足于周文化、一碗面的软文化,通过文旅结合、聚焦非遗文化等举动,实现了文化大县、美食大县、历史大县资源融合发展,“文化+旅游”、“旅游+民俗”等多元融合业态,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动能。


全域旅游以研学游、怀古游、民俗游、乡村游为亮点,文物活了起来、旅游旺了起来、文化火了起来,度假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到岐山处处有风景、景中有文化。



随着西宝高铁、多条旅游环线的建成通车,缩短了岐山和西安、宝鸡、咸阳等地时空距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岐山旅游迈上了新台阶,2023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


作为农业大县,在农业生产上岐山县通过“互联网 + 农机”的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发布运行“嘟嘟农机”手机APP,激活了农业生产效率,带动了农业生产,在电商销售上,岐山擀面皮销量常年位居地方特色小吃销量前列,而臊子面沿着物流走向了全国各地。


千万别觉得如今的岐山只有历史、文化、美食这种软实力,作为“青铜器之乡”,手上的硬功夫岐山也毫不含糊。



历史有时候就是如此的巧合,三千年前岐山曾是西周王朝青铜铸造的重要基地,三国时代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陈兵五丈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末,随着三线建设的需要,岐山县则担负起了民用、军用重型汽车制造的重担。


随着陕西汽车制造厂、汽车齿轮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先后落户五丈原所在的蔡家坡。拉开了现代工业和城市建设新阶段,我国第一代重型军用越野车、第一辆12吨级以上民用载货车、第一辆重型汽车都诞生在这里。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增加、企业增多,蔡家坡镇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汽车重镇、工贸重镇、工业基地,形成了完备的汽车产业和零部件制造产业链条,推动了电子设备生产、精密模具制造朝智能化、精密化、高端化发展。


目前岐山县已拥有整车企业7家、零部件配套企业270余户,产品涵盖重型车、商用车、车桥、变速箱等130多个系列2200多个品种,陕西省汽车产业产值的13%在岐山。



今天在岐山县域经济发展中,岐山味道正在变成家喻户晓的“中国味道”;汽车上的岐山正在产业升级迈向“中国智造”,来自传统的“一碗面”和代表现代工业“一辆车”,跑出了软实力与硬功夫的齐头并进。



#尾声

走,到岐山去

读懂何以中国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三千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一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报告中,岐山被多次提及,作为中华文化之源、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源流,岐山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上,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岐山,一座从诗经里走来的城市,它有山的深沉不语,亦有渭水涛涛为声,作为塑魂中国三千年的地方,见过“大场面”的岐山,并未沉湎于过去的辉煌,如今正锚定新时代,阔步向前。


走,去岐山,看见中华文明最初的粗粝和稚嫩,见证华夏民族最初的荣光,在岐山读懂何以中国!(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展,这座山中小城值得被看见!
一颗土豆的力量,甘肃小城的
蜕变史产值4580亿,小龙虾激活乡村振兴新“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