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人文 正文

扶风,一城风光,满域历史!

扶风悠久的历史,可远追神农氏,尧舜殷商,秦月汉关。在关中平原这片丰沃土地上,扶风就居于此。扶风县作为周原故里,更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时至今日,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出使西域的大将军班超、编写《汉书》的文学家班固、伏波将军马援以及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涛等等,为扶风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圣域法门寺、城隍庙和博物馆、美阳村、七星河湿地公园等等,这座关中小城吸引着众多虔诚的朝圣者追随的脚步……于是告别大都市的喧嚣和纷扰,进入了宝鸡扶风县境内,即号称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所在地。



一座文化名城


作为一个关中人,总以为关中平原上的城市大抵都是平平整整、四四方方。但扶风颠覆了我的所有想象。由于扶风县地域南北长于东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高南低,所以境内自北而南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阶地,南北呈阶梯跌落。


扶风县城有老城和新城。我们的车缓缓驶入老城,这里的道路蜿蜒曲折,时而陡峭时而平缓,如果不是刻意提醒自己,还真以为到了哪个江南小城。


老城总与古老关联着。行走在年代久远的扶风老城,感受着古朴的关中民风民俗,酣畅轻松。墙上爬山虎岁岁新发,随风低语,屋脊上瓦松森森,落满了历史的烟尘。文艺路、八一路、北街是老街的侧支,遍布沧桑印痕。扶风一口香、甑糕、扯面、小笼包、擀面皮、豆花泡馍……关中千百年的饮食精华浓缩在几条街巷中。如果恰逢阳光正好,还能看到额头布满褶皱的老人安详地坐在街边小凳上晒太阳。


扶风新区在老区东北,道路宽阔敞亮,风格完全迥异于老城。新城区大门在东,门楼雕梁画栋,门楣上写着“扶风“两个大字,隆重而庄严。


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国风三千坊、佛都广场、扶风小学都在扶风新区。新区虽“新”,却无时无地不呈现着它古老的文化底蕴。关中风情园、遍集关中风俗,手工卦面坊、土法榨油坊、豆腐坊、农家醋坊、各类小吃加工坊、织布坊、民间工艺品展坊,还有拴马桩、石羊、上马石、石槽……关中民俗,一网打尽。西府古镇,以古做文。《周风》的大鼎雕塑,挺立新城区中心,纹饰雅致,庄严典美。篆体大书的“仁义礼智信”,既是扶风人生活的座右铭,也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不仅是幽怨长久的历史文化,生态优势也是扶风一道亮丽的风景。扶风有河,这在黄土遍地的关中城市实在难得。七星河是小韦河左岸的一级支流,岐山、扶风两县的界河,发源于扶风县境内乔山南麓杨家沟,在扶风县城关镇汇入漳河。七星河湿地公园在此依势而建,呈U型。北起法门寺马家村,南至杏林镇,西至法门镇庄白村,总面积一千多公顷。2013年12月,国家林业局将其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白琵鹭、灰鹤、斑头雁、绿头鸭等遍布公园。建设完成后,这里将是扶风生态观光游玩的绝佳之选。



法门光彩熠熠


扶风小城,大抵知道的人都会把它和法门寺合一,来扶风,法门寺成为众多人前往的第一目的地。


千百年前,因佛指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寺,佛缘广度,纳万千信众,终成关中佛国——法门寺。由于旧塔1981年倒塌,后来重修发掘,才使我们能有幸一睹佛指真容。法门寺真身宝塔始建于北魏时期,是阿育王时期建造藏有佛祖真身舍利的19座中国境内宝塔中的第五座。原为单层木结构,除安放佛骨舍利外,还随藏大量金银珠宝、法器及锦缎。



友人告诉我,由于法门寺供养着佛教最高圣物,且紧邻着唐帝国的首都,因此唐王朝重要佛教活动,都在法门寺举行。法门寺鼎盛时期,共有二十四院,住僧侣近一万人,堪称历史之最,成为最兴盛的佛家道场。


佛典认为,为世之则谓之法,众圣出入之通处为门,故云法门。曾任岐州牧的唐高祖李渊,立国建唐后,改称“无忧王寺”为“法门寺”;李唐王朝尊奉舍利,弘建地宫,旌表佛塔;中宗皇帝敕法门寺为“圣朝无忧王寺”,塔为“大圣真身宝塔”,舍利为“护国真身舍利”,至此,关中塔庙祖庭法门寺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



1987年,法门寺唐代地宫面世,地宫丝绸金光闪耀,金丝银绒上各种绚丽多姿的图案光彩夺目,就连考古学家都不敢相信这是公元七世纪的工艺品,还有专门为宫廷烧制的青瓷,庶民不得谮用的秘色瓷……这些出土陈列的数干件唐皇珍宝围绕佛指舍利,汇集了大唐盛世的辉煌。


2014年10月,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27届大会在扶风法门寺盛大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济济一堂,共同交流佛教思想,碰撞智慧心得。走进法门寺,不仅走进了暮鼓晨钟的佛教圣殿,而且走进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走进了璀璨夺目的艺术宝库……


古朴幽雅老城隍庙


扶风城隍庙,坐落在老县城的东大街上,是有近干年历史的古老庙宇,千年来,承载着西府人代代相传的祈愿。



有老人说,自记事起,城隍庙就在这里,那时的城隍庙远没有现在气派,但香火旺盛,人们逢庙会庆典时必来城隍庙,大人们磕头上香祈祷好运,小孩则在摊贩之间穿梭来去,寻觅好玩好吃的。


踏入城隍庙,高大的杉树枝叶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直穿云霄。城隍庙呈现三进的四合院高台建制,扶风县博物馆馆长徐东生告诉我,这里最高处和最低处的落差足足有13米,符合当时为官者“步步高升”的愿望。整个城隍庙呈现关中西部明清时期古建筑的特点,城隍庙对面是戏楼,最早建于康熙八年。


跨过庙门高高的门槛,第一进院落星现眼前,徐馆长说,早些时候,这里两侧是明代建筑的画廊,体现古代二十四孝,现在为碑廊,陈列着扶风县出土的南北朝、隋、宋、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碑碣、造像碑、经幢、石造像数十通,有北魏时期、唐宋代不少形象。第二进院落有东、西厢房及钟鼓楼,正中的八卦亭上镶一大匾,刻着“你来的好”四个大字。正殿内供奉城隍爷,判官侍立在旁,小鬼怒目呲牙,高举白牌,牌上竟然书写“你也来了”,很有趣味。第三进院落为寝殿。



因为县博物馆的设立,历年来扶风出土的“宝贝”基本都收藏在这里。据说,从1986年县博物馆成立至今,已收藏文物上万件,种类繁多,举办了包括西周的历史文物、扶风出土的金银珠宝、历代铜镜等在内的多次展出。



我们有幸参观了扶风出土的陶器、西周青铜器、历代铜镜陈列展馆。从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彩陶,到夏商周时期的黑陶、白陶,再到秦汉时期的陪葬低温铅釉陶、唐宋时期的三彩陶。西周青铜器,既有礼器、食器、酒器,也有兵器、乐器、车马器等,琳琅满目。馆藏铜镜的年代从周秦延续至明清,镜子有大有小,形状有圆形,橄榄形甚至花瓣形。


徐馆长告诉我,祖籍扶风的台湾爱国人士还曾在民国时期将古海洋生物化石等带回扶风,捐给博物馆,使得博物馆的馆藏更加丰富。


从刀耕火种到石陶瓷片,胸青铜古鼎到铁器农具、海洋生物化石,扶风城隍庙无一不透漏着古老的气息。


1698649663113971.jp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