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艺人胡小红:“把凤翔泥塑发扬光大”
在中国泥塑之乡凤翔区六营村,记者走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小红家,胡小红搬出她和儿子韩建斌设计制作的5款泥塑龙,龙身上画着蝴蝶、海棠、铜钱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栩栩如生地传递着手工艺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
胡小红的父亲胡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小红自小跟着父亲学习泥塑制作,虽然艰辛,但乐此不疲。从胡深到胡小红,再到胡小红的儿子韩建斌,祖孙三代都用泥塑彩绘丰盈人生。
作为年青一代的非遗传承人,韩建斌秉承外祖父和母亲对泥塑的热爱,守正创新,在创作中加入更多时尚元素,使得古老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海深有底,艺术无限。”韩建斌以此为座右铭,在他看来,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
剪纸艺人徐引娣:“让更多的人爱上剪纸”
在街区内的岐山剪纸传习所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引娣,一手握剪刀,一手拿红纸,认真地忙碌着。
“龙年春节马上到了,在咱西府人眼里,龙年是大年,因为中华儿女也叫‘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之一。每到龙年,我都会创作一些龙主题的剪纸作品。”如今,61岁的徐引娣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沉下心来把岐山剪纸做好,并引导更多青少年喜欢上这门手艺是她的心愿。
徐引娣说:“目前,我教了100多名徒弟,一个现实问题是,靠剪纸挣不了钱,大家能在闲暇时拿起剪刀剪纸,这已经很难得了。”
凤翔木版年画艺人邰高媛:“有守正创新才有历久弥新”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的家里,邰立平的女儿、凤翔木版年画传人邰高媛正在刻版。
刻版间隙,邰高媛拿出一张年画,说:“这张年画叫‘钱龙引进’,是邰氏木版年画的经典样式之一。”
采访当天,邰高媛拿出一款“钱龙引进”2024甲辰龙年新春礼盒,这是邰高媛妹妹邰高娣与北京一家文化企业联合开发的木版年画文创产品,里面有年画“钱龙引进”,也有耀福龙灯、喜布、年画日历、便笺簿、小财马等。
即将到来的龙年,邰高媛打算利用短视频多宣传木版年画。她说:“我们希望在守正的基础上,借助文创产品、短视频,使木版年画的面貌更新鲜有趣,博得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西秦刺绣艺人王秀萍:“以万千色彩绣万千生活”
放假后的千阳县职业中专归于宁静,教学楼一楼“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学校特聘刺绣教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秀萍正带领几位绣娘赶制订单产品。
王秀萍从绣架上拿来今年创作的刺绣龙,介绍说:“这个龙的形象是我专门请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设计的,在造型上吸取了泥塑和皮影的特点。
在制作上,线条有粗有细、有浓有淡,颜色以橙、黄、绿为主,以大红、粉红为点缀,还有大量过渡和留白,整体看上去就像是用毛笔绘制的。”她说,这幅作品在创作中就充分体现了苏绣技法。
王秀萍说,新的一年,她还将继续探索钻研,创作更多刺绣精品,同时培养更多刺绣人才。
社火艺人童永兴:“人心齐,龙就‘活’了”
耍社火是宝鸡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每逢过年,童永兴就组织村民成立社火队,敲锣的、打鼓的,划旱船的、赶犟驴的,浩浩荡荡、热热闹闹。其中,最有看头也是难度最大的就要数舞龙了。
舞龙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不仅要把“龙”举起来,更要把“龙”舞起来,非经年累月练习不能掌握,因而舞龙者往往都由村里最有体力、最有灵性的社火艺人担任。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九成宫景区里的训练也越来越紧张。在教练的带领下,年轻的舞龙者似乎不知疲惫,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习,一个造型一个造型地摆,他们的样子恰似老艺人们年轻时的样子。
“舞龙是集体活动,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童永兴说,“人心齐了,‘龙’就演活了。”
皮影艺人蔡宝军:“喜欢它,就做好它”
上世纪80年代,蔡宝军的父亲蔡世超利用老一辈传下来的戏箱,组建了一个皮影戏班。
父亲离世后,留下一个皮影箱子,箱里装着40个皮影身子,200多个皮影头楂,还有一沓做皮影的画稿。每有闲暇,蔡宝军便照着旧画稿制作皮影,30多年来,千刀万刻下,蔡宝军做的皮影越来越漂亮、灵活、精细。
2000年以后,皮影戏越来越少,皮影的功能渐渐转为装饰和收藏。蔡宝军带着成套皮影参加农高会、非遗展会等,作品远销海外,并多次荣获省内外奖项,蔡宝军也成为远近闻名的陈仓皮影非遗传承人。
“苦和累肯定有,因为喜欢,就计较不了那么多,希望把这门手艺做好,让更多人关注陈仓皮影。”蔡宝军说。
我们为什么喜欢龙
龙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和其他生肖年是有一些不同的。
这不但因为龙是十二生肖里唯一一个虚构的动物,更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为什么有这样的认同?
我们也许可以
从隐藏在文物里的
秘密里找到蛛丝马迹
红山玉龙(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们普遍认为龙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甲骨文,距今三四千年吧,而龙形象的出现,还要早很多。
在大约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里,陶器上就有了龙的图案,这些被认为是龙的形象并不威风,多少有点儿可爱,萌萌的。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了一件玉龙,墨绿色玉石雕琢的,整体像大写的英文字母“C”。这个龙的头部也萌萌的,翘鼻子,鼻孔像小猪。
这个龙属于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在内蒙古南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的文化类型。随后,辽宁又发现了一些同样形制、但是样子更萌的龙形玉佩,之所以说更萌,是因为这些小龙很肥,像个卷起来的胖胖的蚕宝宝,头部也有了大大的眼睛,还是像小猪一样的鼻子。就是这样一个憨态可掬的形象,在龙的演化过程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距红山文化三四千年以后,数百公里之外陕西凤翔秦公陵园,河南妇好墓、虢国墓地等遗址,也出土过大量同样设计理念的玉佩,浑厚圆润。
西周是一个让当代
宝鸡人
很自豪的时期
宝鸡被称作“青铜器之乡”
绝不是浪得虚名
且不说自宋代以来经常
一镢头就挖出个青铜窖藏的史实
也不说晚清四大国宝的种种传奇
光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
青铜器上的龙
就让人目不暇给
春秋秦公镈(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秦公镈,这是秦武公祭祀先祖用的礼器,具体作用就是打击乐,和编钟一样也是一整套,《周礼》注解说比钟大的叫镈。
第一眼看见秦公镈肯定是震撼的,大是一方面,关键是包裹半身的精美扉棱,由很多条矫健的龙盘曲构成,繁复的程度让你趴那儿半个小时都数不清楚。
说句题外话,这种大钟的敲击部分叫鼓,钟的顶部是平的,叫舞,一群矫健的龙趴在钟上发出浑厚轰鸣的效果,就是鼓舞!而受到故舞的龙,就是攻无不克的战士,就像上古传说中他们的祖先,跟随黄帝南征北战的应龙。
西周单五父壶(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单五父壶,这是一组世代勤王的家族用来铭刻功绩的巨大酒壶。壶两面的正中是一个龙头,延伸出两条龙身互相纠缠,形成对称而威严的花纹。贴近细看,壶的下部是排列规则的群龙,那么上面的龙头显然是龙的首领,是让下面群龙错落有致的关键,没了它,也许就群龙无首,难以显示出虽繁复却规整的端庄了。
还有更多的青铜龙形纹饰
或攀援彝的四角
或蹲踞匜的把手
或扼守罍的沿口
都显示出一种矫健的身姿和警觉的神态
一有异动
就能直龁敌领
西周爬龙(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这样的守护神一样的龙有一件特别大的,60厘米长,19公斤重,专家说应该是西周啥物件口沿上的装饰,但那个物件一直没找到。这个大爬龙就这样怒目圆睁的趴在展柜里,矫健的身躯有些佝偻,像失去了自己守护的宝物,惆怅懊恼。
汉四神瓦当里的龙(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四神瓦当里的青龙,是汉代龙形象的典范。四神代表东南西北四方,是古代建筑学和地理知识艺术化的表达。瓦当是屋瓦的堵头,在房屋对应的方向装上对应图案的瓦当,房子的方位就可以一目了然。代表东方的是青龙,一个长着猛兽利爪,如同骏马般昂首挺胸目视远方的威武形象。由这个形象推广开去,汉代的龙不管是画像砖还是衣服上的花纹,都这么神气。很像汉高祖刘邦在《大风歌》里期盼的能守四方的猛士。
不过《三国演义》里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提到了另一个形象的龙。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段描述让人脑海里呈现出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四海龙王在云里翻腾的画面,不怎么像刚才说的汉代的龙。其实《三国演义》是明代人写的,那时候的龙,已经在唐宋时期完成了又一次形象的转变。
唐鎏金铁芯铜龙(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的龙在造型上延续了汉代倨傲神骏的气质,但已经倾向轻灵飘逸,有了飞的意向,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鎏金龙,都能让人感到向上鼓动的气流。
而到了宋代,龙就基本上不在陆地上活动了,不是在海里遨游,就是在云端翻腾。同时,龙的的作用也从威武的征战和守护转为兴云布雨,德泽苍生了。
宋代有个画龙的高手叫陈容,如今他的作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大博物馆里。代表作应该是藏在中国美术馆的《云龙图》。这个龙形象的构成有很多解释,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崇尚的一切美德的集合,这和流传至今的龙已经区别不大了。后来为了把龙的的美德具体化,就有了龙生九子的传说:勇敢的嘲风,聪慧的囚牛,尽职的螭吻,公正的狴犴……这也许就是龙的传人一直在传承着的东西吧。(宝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