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俗风情 正文

话剧《面皮》 一部西府农人的创业史

话剧《面皮》剧照。

“一碗面皮盛悲凉沧桑,红白酸辣咽世间冷暖。四十年劲道情扯不断,三代人诉说悲欢离合……”10月10日,当得知以陕西地方小吃擀面皮为主题线索的话剧《面皮》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后,该剧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吴京安用短短几句话便道尽了他对这部剧的深刻体会。

一碗面皮、四十年、三代人、五味俱全……这会是一段怎样的沧桑岁月,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人生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部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的方言话剧,细品《面皮》所承载的五味人生,听主创讲述戏里戏外的动人故事。

三代人的面皮

《面皮》讲述的故事开始于1976年。

1976年初,彻骨的寒冷席卷了西府大地。静谧的夜色中,解元村生产队队长家的门被敲开。带着一碗自制擀面皮前来献殷勤的村民王让过,说出了他此行的目的:争取进城看守公共厕所的机会。在王让过的再三保证下,他获得了这个在当时来说很是不错的工作。而这也成为王让过人生中最大的转折。

开春后的村头,人们围坐在一起读报、了解国家大事。押解着“投机倒把分子”王让过的民兵突然到来。因为借看守公厕之机制作、贩卖擀面皮,王让过被处以50元的天价罚款,随之而来的批斗、侮辱更是压倒了这个坚信“凭辛苦挣钱,没错”的汉子。郁郁寡欢中,王让过愤然离世。

王让过去世后,他的儿子王红强孑然一身,靠种地度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看到了机会的村长将王让过离世前留下的面皮制作秘方交给王红强,希望他靠这门祖传的手艺摆脱贫困。深受父亲之事打击的王红强,固执地不肯接手。村长两口子假借王让过“附身”,最终让王红强改变心意。王红强凭此手艺娶上媳妇、盖上瓦房,挣钱买来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第一辆摩托车,为王家挣回了脸面。

后来,破旧的土夯门头被换成焕然一新的红砖门头,再换成朱漆的大铁门。30年岁月匆匆,村头的小树已经长成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村里曾经的荒坡地也成了美丽的花田。王红强的孩子小雨、小雪大学毕业后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创业,想要将擀面皮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做了大半辈子面皮的王红强起初坚决不同意,却在村长的劝解中妥协。

从日售百份面皮到日销千份,从王红强一家子单打独斗到全村人合作办厂,从“养在深闺”的花田到声名在外的鲜花种植基地,从无人知晓的小村庄到游客纷至沓来的美丽乡村……光阴流转,解元村里的三代人在一碗面皮中历经时代更迭,尝尽人间辛酸。最终,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他们将一碗小小的擀面皮做成了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支柱产业,为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

话剧《面皮》演出现场。

盛满人生苦辣酸甜

秦岭脚下,渭水河畔。一个村落,一只海碗,一双筷子,更有一群难不倒的人。如吴京安所说,一碗面皮盛尽了世间的悲凉沧桑,更盛满了剧中人物的酸甜苦辣咸。

中年成为鳏夫、独自拉扯一双儿女的王让过,为了生存处处算计,想要凭借做擀面皮的手艺赚钱补贴家用却被批斗,想让儿子继承这门祖传的手艺也被拒绝,他的人生中充满了辛酸。当王红强凭借做面皮的手艺成为万元户,他姐夫眼红面皮制作秘方时咄咄逼人的样子,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的一种酸。

为了说服王红强与姐姐、姐夫共享秘方,王红强媳妇海棠第一次说起因为家中贫穷而被送走的妹妹,用自己的辛酸过往换来了王红强姐弟和睦的甜。当王红强在网上再见到曾经心爱的姑娘杏儿时,海棠抢过电脑,故意在“情敌”面前炫耀首饰的酸,却满含着让人忍俊不禁的甜蜜。

纷繁漫长的人生不仅有酸和甜,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苦辣咸。当得知因为家中的巨额债务,杏儿的父母不同意两人在一起并将杏儿安排进了城里工厂时,王红强倔强地用一句又一句“我知道”掩饰着内心无处发泄的苦涩。为了村里人,费尽心力的村长夫妻也有无法宣之于口的苦:因为想要个孩子,村长媳妇喝了无数的苦药汤却毫无效果,最终一辈子无儿无女。

王让过卖面皮被抓后,被所谓的“执法者”厚颜索要天价罚款。剧情直指那些狐假虎威、吃拿卡要的社会蛀虫。在生意走上正轨后,口袋鼓起来的小雨却结交坏朋友,沾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沉迷赌博。《面皮》将这抹辛辣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剧中的咸,来自村长疼爱地抛给孩子们的炒黄豆;来自村长媳妇去世后,村里人情难自抑的眼泪;来自村民们为了改变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挥洒在田间地头、作坊、工厂的汗水;来自改革开放45年间无数普普通通的农民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付出的心血。

一部《面皮》,演出了一户关中农家乃至中国农村40多年的变迁,让人五味杂陈,表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年的生生不息,观之灿烂夺目。

剧中悲怆凄凉时的秦腔曲调、欢欣雀跃时的社火表演、特意营造出的仿若剪纸投影般的劳动场面,以及用马勺、脸谱、花馍、泥塑等精心制作的背景装置……这些地方特色非遗元素和剧中最大的非遗IP——擀面皮制作技艺的艺术化运用,在推动剧情发展、渲染情绪氛围的同时,也对陕西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展示。

话剧《面皮》亮相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

浓缩时代变迁

一台130分钟的话剧,演出了小人物面对命运时的痛苦挣扎、奋起反抗和自我蜕变,演出了啼笑皆非的世间百态,更演出了40多年的社会发展。这不仅需要主创人员、演员们具备专业素养,还需要他们源自内心的热爱、自信和坚守。

“宝鸡市艺术剧院如今仅有六七位话剧演员,但他们仍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用真诚、质朴的表演奉献人民。能和他们并肩是我的荣幸。”在受邀出演剧中“村长”一角、首次踏入宝鸡市艺术剧院时,吴京安的内心因为震撼而更加坚定,“我是陕西人。虽然18岁就离开了家,但在这一方水土中,在秦岭脚下,我成长的根基是厚实的。我觉得我的每一丝头发、每一根神经,都能调动起我对这一方土地深深的爱。感谢这部剧,让我再次重温对家乡的爱。”

为了让宝鸡擀面皮拥有自己的艺术形象,编剧张骥怀着一腔热情跑遍了宝鸡老城区的村庄,了解了许多真实发生在村里的故事。“这部剧跨越了40多年。这40多年对我们每一个人、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今天的生活是我们小时候根本不敢想象的。将时代变迁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看到改革开放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变,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张骥说。

“我是地道的宝鸡人。在看到这样一个讲述西府农人靠自身奋斗脱贫致富,讴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描绘西部农村时代画卷的剧本时,我很感动,也能更迅速地投入到二度创作中。”导演姜涛表示,用一碗面皮勾连起人民情感和社会发展,在历史的年轮中观察传统文化的传承、探讨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正是这个“小题材”想要呈现的“大情怀”。

“《面皮》写的是宝鸡发生的故事,演的是宝鸡人的人生。《面皮》展现的就是宝鸡人的奋斗史、创业史。下一步,我们力争将这部剧打造成宣传宝鸡地方特色和非遗文化的名片和品牌项目,用这样接地气、有人气的舞台艺术讲好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该剧出品人、宝鸡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说。

一部《面皮》,有奋斗,有精神,有滋味。如果说在剧中诸多人物不同的人生中,有什么是相同的,那便是盘亘在时代洪流中岿然不动的文化根脉、民族精神。(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