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岐山县 正文

走近非遗看宝鸡|岐山转鼓

岐山转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由当时祭祀和激励将士在战场上奋勇作战而发展为广大群众欢庆节日、喜庆丰收、愉悦身心的大型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岐山转鼓因地域不同可分为南路鼓和北路鼓。以县境南塬的雍川镇以南,过渭水至秦岭北麓一带,多流行南路鼓;县城周边,直至千山南麓一带,流行北路鼓。南路鼓鼓点整齐舒缓,便于几百面鼓列长队表演;北路鼓则紧锣密鼓,节奏激越,加上跑鼓的队伍变化,昂扬华丽,长于广场表演。



岐山转鼓所用的鼓,一般分为大鼓和小鼓。大鼓鼓面的直径五尺四寸左右,因其过重,旧时常装载在牛车上游演,人称“牛拉鼓”,现在多装置在敞蓬汽车上,配铁制低脚鼓架,作为鼓队的领衔鼓。小鼓,是与大鼓相对而言,鼓面直径一尺八寸左右,配四脚木架,木架可以开合。不论大鼓或小鼓,均以桑木制成,鼓面为生牛皮,鼓皮中心绘八卦图,鼓腔红漆金绘蛟龙戏珠图案,火珠图案处钉挂鼓铁环,统称“蛟龙八卦鼓”。锣分为小锣、大锣、马锣等;钹有青铜钹、黄铜钹;鼓槌通常以柳木为佳。岐山转鼓流传的鼓谱有“跑鼓三锤”、“十样景”、“风搅雪”、“周八士”、“二锤”等三十余套。

岐山转鼓的仪仗为三角形牙旗,旗上有龙凤图案,旗队通常不少于50杆彩旗,作为鼓队的先导,中间是书写有锣鼓队名号的大旗一面,若军阵中的帅字旗。近年来,岐山转鼓在传统鼓谱基础上,吸收秦地民间舞蹈艺术的动作精粹,转法已由早期的二人一转、四人一转发展到现在的八人、十六人甚至全场皆转,再配以舞蹈性的动作,锣鼓齐鸣,火炮助威,表演节奏更为明快,气势更为磅礴,观之闻之使人精神振奋。



1957年,岐山转鼓获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大赛集体二等奖;2000年12月,岐山转鼓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蹈类银奖;2004年3月,陕西省文化厅命名岐山县为全省“锣鼓艺术之乡”称号;2010年3月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和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中国·石家庄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荣获铜鼓王,并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大型活动开幕式演出和各类展演活动。

岐山转鼓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鸡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