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色小吃 正文

一碗好吃的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得多“讲究”?

岐山臊子面起源于3000多年前西周时的祭祀制度。岐山人吃面时所进行的民俗礼仪与周礼中敬天敬地敬祖先的礼仪大体吻合:臊子面做好后,首先敬献给天地神灵和祖先,然后宾客方能按长幼次序入席食用。

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

岐山臊子面的制作原料有面粉、大肉、豆腐、胡萝卜、青菜、香菜以及辣椒、食盐、醋等调料,其制作技艺大致有4道工序。

臊子肉制作:取带皮鲜猪肉,经过刮洗干净后,肥瘦肉分开,切成碎块。再将菜籽油(猪肉:菜籽油=10:3)加入锅中烧热后,投入切好的肥肉,用文火加热20分钟左右,再倒入瘦肉,加热至肉皮能掐动。油变清后,依次投入适量姜片、调料粉,加入食醋(醋加入量以醋味出头为宜),文火烧沸5分钟后加入适量食盐,待肥肉片达到透明状后,放入辣椒面,沸煮3分钟左右,炼掉辣椒面的烈辣口味,方可搅匀出锅即成。

底菜制作:锅内加入适量菜籽油烧熟,把各种预先切好的菜倒入锅中搅炒,待半生时加入食盐、调料粉,搅拌至熟即可。

面条制作:第一是手工面,先是和面,和成的面团以硬为好,要求面团表面光,不沾手,不沾面盆。再是擀面,擀面时,先将面团反复揉搓成团,推擀成圆形,并撒干面粉在表面以防粘连,擀至要求的薄度后,切成宽、窄、细不同规格的面条,分别放置。第二是机制面条,可用压面机,压制成不同规格的面条。

调汤、煮面、捞面的制作:①炝汤,锅内放入少量菜籽油烧熟,加入姜末、适量食盐、岐山醋,烧沸后加适量白开水再烧沸,然后,把岐山臊子肉、底菜、黄花、木耳、鸡蛋饼小方块、蒜苗(韭菜)小菜片,全部按量投入汤中,锅内汤始终保持微沸状态。②煮面,把面条按量投入沸水煮熟后,立即捞入预备好的温开水中。③捞面,待面稍凉后按照不同食量捞入碗中。④浇面,将调好的汤浇到碗中,以汤距碗沿约2cm为宜,便可供人食用。

岐山臊子面的特点为“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吃法相当别致,只吃面,不喝汤,是当地百姓四时八节、婚丧嫁娶接待贵客的上等美食。改革开放以来,岐山臊子面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推广,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传统制作工艺,已经形成独特的产业,成为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和餐饮业的一种特色食品,广受群众喜爱。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李惠芳

李惠芳,女,汉族,1965年5月生,宝鸡岐山人。14岁起随母学做臊子面,工作及成家后,臊子面手艺在酬宾宴友中不断提高。李惠芳在承传祖辈艺业的基础上主动向老艺人、民俗专家请教,逐步将选料、配菜、和面、揉面、醒面、擀面、犁面、底菜制作、臊子肉制作、炝汤等技艺程式化,从而使后学者易于学习和掌握。她还对当地的淋汁面和旗花面进行调查和研究,丰富了岐山臊子面的文化内涵。

李惠芳致力于岐山臊子面的传承和宣传推广,在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以民俗村天香园为依托的臊子面传承基地,多次为全国各地的客人和外国友人现场演示臊子面手工技艺。先后有太白县、眉县、凤县,甘肃华亭、平凉、固原等地的民俗经营户前来取经学习,她毫无保留,进行授艺。

她本人曾获中国·岐山第二届“永丰杯”臊子面大赛金奖、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陕西名小吃”称号。李惠芳现为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