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文化 正文

宝鸡非遗:扶风鹿羔馍

“岐山的挂面凤翔的酒,扶风的鹿羔馍京里走”。这两句自古流传关中西府的顺口溜,是扶风鹿羔馍享誉关中的写照。

鹿羔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 六典·膳部》记载 :“民间九月九日,以 粉面作糕,上置小鹿,号食禄糕”。据传,唐武则天在位时,曾来法门寺拜佛,路经扶风县城,进孔子殿拜谒。殿外摆着刻图章和卖馍的地摊,馍的外形极象一个鼓形的柱石,人称“柱顶石馍”,馍边沿白如雪,底部鼓起的地方黄如金,中间有一个圆型凹坑,小巧玲珑,散发着阵阵扑鼻之香,武则天被吸引品尝后说道:“这馍好看好吃,可这柱顶石名儿不好”,说着便拿起旁边刻章人的一个梅花鹿印章,蘸上印泥在馍的小凹坑里印了下去。顿时,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梅花鹿图案出现在馍上,显得更加好看,遂赐名“鹿羔馍”。从此“柱顶石馍”就更名为“鹿羔馍”了。因为受到武则天的青睐, 鹿羔馍名声大振,流传至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2009 年1月被扶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非遗名录,2008 年3月被宝鸡市人民政府公布入选市级第一批非遗名录,2009年6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入选省级第二批非遗名录。

微信截图_20220606141511.png

鹿羔馍形状外圆内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外圆,象征团圆 ; 内凹,形似聚宝盆,象征财源滚滚 ; 外边黄如金,里面白如雪,寓意珍贵如金银; 馍中心处鹿羔图案鲜活生动,鹿与“禄”谐音,寓意福禄寿绵长。加之女皇武则天赐名,身价倍增,因而很受人们喜爱,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鹿羔馍不光外形好看,吃起来更是美味可口,入口香甜酥脆,越嚼越多,吃后余香在口。其最大的特点是耐于存放,经两个多月也不霉坏。过去, 出远门往往需费时日,有些人吃不惯外地食物,带上鹿羔馍,一路不受饥饿之苦。外地人来扶风,好客的主人也将鹿羔馍作为礼品馈赠。鹿羔馍的历史悠久,吃客遍布全国各地,但由于它的制作工艺特别讲究,选料极为精严,加之发面、火候不易把握,掌握制作鹿羔馍技艺的人并不多,主要集中 在扶风县城周边,外地无人会做,所以更显珍贵稀有,成为扶风名优特产小吃而享誉全国。据调查, 建国前后,今城关街道苟家庙村东四堡组曾有 60 多户人家,专做鹿羔馍就有40多户,可以说是制作鹿羔馍的“专业村”。有句民谣 :“出东门,上东坡,东四堡是个干粮窝,不是人背就驴驮,驮到县城卖鹿羔”。后来,由于鹿羔馍对食材和工艺要求较高,且费时费力,村里不少人已经转行,坚持下来做鹿羔馍的已为数不多了。

微信截图_20220606141548.png

20世纪80年代,扶风饭店(县城老区东大街,后拍卖改制)、扶风 宾馆(县城老区西大街,后改制为关中风情园)以及城关街道西官村凤尾组李润平(岳父家为东西堡做鹿羔馍世家)也先后学习制作售卖鹿羔馍。近年来,酒店还把鹿羔馍开发为一道地方特色小吃菜品搬上宴席。

扶风县城关镇东四堡村的王浩义家族,世代制作鹿羔馍。他父王万德、 祖父王家余都是制作鹿羔馍的高手。据王浩义介绍,他很小的时候,家里 就以做鹿羔馍为业,爷爷兄弟三人,至老没分家,一起做鹿羔馍。家里养三头驴专门磨面、驮馍。一盘石磨全天磨面不停,换牲口不停磨子,八个烙馍锅轮换着烙。爷爷的要求很严,制作从不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在当时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生意最红、出手最快,往往不用上街,买家上门订货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