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文化 正文

宝鸡非遗:金台马氏瓷刻

瓷刻是用金刚石或合金刀具在瓷器表面刻制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此法相传源于清代官廷,宫中艺人常将皇帝在瓷器上题写的墨迹施以刀刻,以使御迹保留长久。在民间,瓷刻则常作为家族藏瓷的钤记方式并逐渐发展成技艺独特的艺术种类。瓷刻具有耐久不腐的特性,同时又因其坚硬易碎,极难刻制加工,因此其中的佳作遂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金台马氏瓷刻

金台马氏瓷刻源于西安,后传入宝鸡,并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它将中国画艺术与传统瓷盘雕刻技艺融为一体,以国画为题材,以刀代笔在作品中追求国画的韵味和笔墨情趣,有着浓烈的金石味道,使国画和瓷质达到完美的统一。金台马氏瓷刻最大特点是画面生动,色彩丰富,在悉心保持原画的线描、比例、形貌、神韵的同时,又发挥瓷刻点、线、磨、挑、剁、刻等十余种刀法的表现力,使作品观有笔墨,触有手感,极具欣赏趣味。

金台马氏瓷刻传承人马辉统和妻子马丽香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瓷刻艺术的创作、钻研。他们的大型瓷刻古画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和《清明上河图》分别刻制在20个直径35cm和40cm的瓷盘上,分则独立成幅,把玩欣赏,合则宛然长卷,蔚为大观。色彩处理上采用“空混”施彩技法,使画面淡雅、亮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金台马氏瓷刻”已列入宝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台马氏瓷刻传承人——马辉统

马辉统,男,回族,1953年6月生,陕西西安人。瓷刻属家传技艺,受家庭熏陶儿时就对工艺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虽大学时学习机械制造专业,却为各种刀具的设计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马辉统的祖父和父亲都从事瓷刻艺术,他从小在父兄的指导下学习瓷刻,由选瓷开始,鉴别瓷质优劣,直到刀具的使用。成家后,他与妻子马丽香共同进行瓷刻创作,两人一刻一画,相得益彰。在瓷刻学习中他们还虚心求教,得到了省上美术名家苗重安、邹宗绪、程征等人的指导和帮助,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是对瓷刻工艺制作的最好写照。马辉统的瓷刻作品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画为主,但并非对古代经典绘画的单纯模仿,既要忠实于原作的灵韵以求神似,又必须适合瓷刻自身的诸多特性,每件作品都是经过成干上万次的錾刻才能完成。因此,他在多年的瓷刻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技法,如在构图上将横幅长卷分割成段,组成连续圆形图式;根据制器物的造型对画面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使画面和瓷盘达到完美统一;在色彩处理中,采用“空混”施彩技法以适应瓷刻的特性等等。

他的瓷刻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的展览交流活动,并被各地艺术家和国内外友人收藏,作品分别在《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代表作品有《八十七神仙卷》《红楼梦群芳谱》《龟虽寿》等。

1996年,他的作品荣获陕西省文化厅授予的创新奖;2003年9月,作品获得宝鸡市民间艺术展演一等奖并被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民间艺术家”称号;2005年12月,被陕西省发改委评为“陕西省三级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他与妻子马丽香共同创作的瓷刻作品《八十七神仙卷》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深圳)展评活动铜奖。

马辉统现为宝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