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文化 正文

光影下的艺术——一起走近400年历史的岐山皮影戏

在岐山

有这样一种传统民间艺术

已经流传了400多年

它就是岐山皮影戏

岐山是陕西西路皮影的发源地。岐山皮影是岐山自上世纪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种重要的民间娱乐活动。

image.png

在过去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乡村,看一场皮影戏就是很高的精神享受了。看戏本身就是一种劝善或教化,人们通过看皮影戏,懂得了“奸臣害忠良”的可憎,感到了“姑娘缠相公”的可爱,明白了“好人有好报”的古训,知晓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

image.png

皮影是岐山皮影戏的重要道具,制作技艺十分复杂,主要流传在岐山祝家庄、雍川镇何家村等地。

image.png

岐山皮影是用牛皮刮净至透明后图画雕刻,经透明色彩(俗称膏子)染制,似剪影形式,在一种纱幕上后悬灯盏头(民国后改用汽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改作电灯)照射成影,经艺人操作(叫挑线)配以唱腔而合成的一种深受民间欢迎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也称灯影戏、灯盏头碗碗腔。

image.png

起源于明崇祯年间的王庆皮影,历经七世流传400余年,代代传承,人称“皮影世家”。王庆班社六代传人王云飞秉承祖上技艺,集皮影制作和表演于一身而名震三秦,誉满陕甘宁青新,多次代表市县应邀在国内外表演皮影艺术,深受欢迎,皮影作品百余件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专家收购收藏,并荣获“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image.png

出身农家的王云飞文化程度不高,但记性特别好,经几十年勤学苦练,从祖上那里口传心记加之艺术创新改造,承传了80多本戏文,有反映西周历史的,也有其它教化内容的,已经省上有关专家专题录音整理了十本戏结集出版,保护了这一特色鲜明的地方戏种,成为民间艺术界一大幸事。

image.png

这些剧本的艺术特色:

一是许多剧目故事都是发生在西府地区的,如《文王访贤》、《周公东征》、《开国图》等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原生态”的味道。

微信图片_20221115095432.jpg

二是这些剧目大多是师徒口传心授的,没有文字脚本,有些表演绝技也是不外传的,因此,这些剧目流传不广。

image.png

三是该剧目适宜以岐山方言演出,唱词道白地方色彩极浓,别有风味。有些词句若用普通话词语代替,便索然无味。可惜王云飞去年病逝,其余戏文不可再得。

image.png

王云飞皮影雕、挑、敲、唱技艺独特,自成陕西西府一派。其皮影的特点从雕刻原料的研制到雕刻工具的打造,以及人物造型、山水花鸟、金殿营帐、绣楼花园、王桌帅椅、石礅衣袈,都是他亲自设计。

image.png

他家祖传的皮影雕刻风格属西府派。其特点是皮质粗厚,造型瘦高,刀功粗犷,着色单纯,耐用易挑,活动灵便。

image.png

其此,他从雕刻工具上下功夫,由从前的的一把刀发展到现在的推刀、拉刀、平刀、锉刀、碨板等十三种雕刻工具,在雕刻上改祖传刺雕法为现在的推、拉、锉雕法,工艺新、流程快、效果佳。

image.png

其着色方法将过去的配色单纯改为以红、黄、绿、黑、蓝、白色为主,着色时在颜料中兑以自行研制的添加剂,再采用别具一格的跑色(由深色到浅色,或由浅色到深色),使作品色泽柔和透亮,鲜艳逼真。

image.png

他又在作品造型上大胆创新,强调礅实憨厚、瘦高清雅之特点,比例适当,形态自然。

image.png

岐山皮影是一种综合性传统戏剧艺术和民间美术形式,其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面临灭绝的危险,需要全社会的保护和关爱,使这一民间艺术流传千古。

image.png

2011年6月3日,岐山王氏皮影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