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风秦韵 正文

为青铜器留痕的人——记岐山县传拓艺人赵新哲

赵新哲创作有关青铜器的颖拓作品  

传拓,宛如复活历史的照相机。这一超越时空的艺术,深深吸引着岐山人赵新哲。
  今年47岁的赵新哲自幼喜爱绘画,如今潜心钻研传拓技艺,为青铜器“留痕”,传承青铜器文化。求学
  赵新哲和爱人在凤鸣镇开了一家装裱字画的店铺。前些年,赵新哲痴迷画虎,是岐山县远近闻名的“画虎达人”。
  有一次,赵新哲在翻阅书籍时,看到了一本《传拓技法》。“这本书还是我上初中时去同学家看到的,当时我就对传拓产生了兴趣,我拿自己的一本故事书换来了同学这本书。当我再看到这本书时,兴趣更浓厚了,就想学习传拓。”赵新哲说。
  赵新哲开始通过看书、在网上查阅资料开启自学模式。传拓就是把打湿的宣纸紧紧覆盖在器物上,用拓包蘸墨将其形状、文字或图案拓制于宣纸上。
  弄懂了理论后,赵新哲拿着一件仿制的香炉试做。“不知道是我的手法太重,还是拓的时候手法不对,宣纸很容易破裂,总是做不好。”赵新哲告诉记者,在很长时间的练习中,他都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开始在宝鸡四处打听想找人学习,结果宝鸡几乎没人会传拓这门技艺。
  为了求学,赵新哲前往河南、西安、四川等地拜师学艺,参加各类传拓研学培训。
  “前期的观察很重要。”一位老师的话点醒了赵新哲。老师还给他演示了拿一条鱼做传拓的全过程,使他受益匪浅。
  领悟
  经过上百次的实践和练习,赵新哲对自己的传拓作品还不满意,他反复去老师家求学,跟老师探讨,他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急于求成。
  他静下心来,再次拿起一个仿制香炉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我看他盯着那个香炉看了一两天了,我还以为他有啥心事呢。”赵新哲的妻子金亚宁说。
  有一天,赵新哲盯着那个香炉终于找到了灵感,他首先确定了这个香炉第一步要行拓的位置,铺开宣纸、刷水、开始行拓,行拓时用拓包轻轻按压,不停地做细微移位,就这样宣纸没有破裂,最终成功完成了一件拓品。
  掌握了技巧,赵新哲拿起一个仿制小鼎开始传拓,一共耗时3天完成,这也是他最满意的一件拓品。
  “一件拓品,最快可能几小时就能拓完,但前期的观察构思可能要花费几天时间,后期的修改往往需整月甚至半年。”赵新哲说。
  随着技艺不断提升,赵新哲领悟到“万物皆可拓”,他的传拓作品小到一枚纪念章、一块石头、一条鱼,大到一块门板、一个石头狮……
  接触了传拓后,赵新哲对青铜器的传拓情有独钟,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和气度,都令他折服。但出于对青铜器文物的保护,不能再做青铜器的传拓,赵新哲又开始尝试做青铜器颖拓。
  传承
  “颖”指毛笔,颖拓是用毛笔画,而不是用拓包去拓。颖拓是传拓的延续,是纯粹以笔墨展现原器物精气神的艺术创作。
  赵新哲一边创作一边说:“做颖拓需要还原器物的大小,第一步要用尺子在宣纸上勾画出一件原器物的长和高,然后用铅笔开始勾线制图,最后用毛笔笔尖蘸上墨汁一点一画绘制。这期间,涂墨要有虚实,墨色要有变化,常常还要与其他技法相结合,反复多层才会有效果,最多时要反复十几层甚至二十多层,所以每次涂层不能太重、太多,轻轻一过即可,同时还要兼顾整体,不能一片浓重、一片浅淡。”
  做颖拓的过程看似简单,但要完成一幅高质量的作品则需要耐心和细心,而且墨、纸、手法、力度都有讲究。
  有一次,有个酒店要装修成青铜器文化与现代艺术空间完美结合的风格,酒店老板找到赵新哲要做20多幅青铜器颖拓作品。刚开始老板还对赵新哲有所担忧,问他能否做好,如果做不好,老板就去西安找人做。赵新哲抓住了这次机会,他耗时半年,每天从早上7点做到晚上10点多,反复制图,翻阅大量资料,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查看实物,最终老板对赵新哲的颖拓作品十分满意。
  现在,甘肃、青海、北京等地的许多顾客慕名前来找赵新哲做颖拓。
  何尊的饕餮纹栩栩如生,逨盘的铭文工整古朴……这些年赵新哲做过何尊、三年壶、折觥等颖拓作品,并且,赵新哲走出了以青铜器为素材的颖拓路子。如今他能让那些珍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或威武肃穆、或典雅端庄、或狰狞诡谲的青铜器物,在他笔下呈现。
  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肯定,赵新哲对未来充满信心:“宝鸡是青铜器之乡,我想通过颖拓把青铜器文化展现出来,让家乡的青铜器文化传得更远……”(宝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