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风秦韵 正文

从斗鸡街道到长乐塬

福新申新大楼外观 宝鸡日报记者张家旗摄

长乐塬上的“厂长故居”旧址 宝鸡日报记者巨侃摄

(一)

斗鸡这个地区,在记者印象里,具有“老宝鸡”的鲜明特色。斗鸡人虽不“斗鸡”(那是个遥远的传说故事),但喜欢斗狗,斗鸡狗市前些年远近闻名。每周二陈仓路上都有狗市,非常热闹。现今狗市已经被取缔,变成了跳蚤市场,远近市民在此摆摊设点,每逢周二开市,依然热闹非凡,烟火气十足!再一个,斗鸡街道虽说现今变化大,街道上好多老厂子都消失了,但如果你从宏文路西走到东就会发现,一路上肉铺子不少,肉价也相对便宜。难怪有个说法,说斗鸡人好吃肉,在斗鸡摆摊东西卖不上价,因为这里的人善于砍价。

说完民风,再说说工厂。好几十年前,斗鸡没飞来传说中的“神鸡”,但从武汉飞来一只真正的宝“鸡”——因抗战内迁来的申新四厂。申新这只“鸡”飞卧韩信当年藏兵的陈仓峪,也就是李国伟先生后来命名的长乐塬,又接连“下蛋”,孵化出面粉厂、铁厂、造纸厂、发电厂等工业实体,不仅开启了宝鸡近现代工业,而且奠定了斗鸡地区秦宝工业区繁荣的基础!现今,这些工厂或改制、或迁走,申新留给宝鸡的工业遗产,以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的形式保存下来。

曾经的每一个大厂,尤其是像申新这样的老厂,庇护着数代人的生存,形成了当今即将成为历史名词的“大厂子弟”以及他们身上所特有的懂规矩、甘奉献、能吃苦、近木讷、不折腾的气质,承载着几代人关于工作、生活和家庭的或美好、或辛酸的人生记忆,衍生出了各自特有的工业文化,还曾带动一个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甚至它们自身的存在就是所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开端。

(二)

“正月里,是新春,想家一直到梦中。我唱家乡曲,工友你仔细听。二月龙抬头,工友心难受。汗水湿衣衫,上工真发愁。三月桃花香,骂声小东洋,害得我离家乡,逃难到四方。四月麦梢黄,告示贴上墙,申新正招工,我进了纺纱厂……”这是一首宝鸡申新纺织厂流传下来的《工友歌》,以朴实无华的口语,叙述了纺织工人一年的生活、劳动、忧愁与欢乐。

6月22日,记者从斗鸡街道一个叫“张家底”的地方上长乐塬寻访十二厂(申新1966年改制为陕棉十二厂)职工老宿舍。

张家底这个地方过去是村子,现在当然丝毫看不出村子的模样了。1938年,首批内迁宝鸡的申新职工正式在此开始征地、建房。可以说,宝鸡的工业“家底”就是从“张家底”起步的。实际上,从斗鸡街道上长乐塬,小路有很多,记者选择经张家底上塬,含有一份纪念之意。

从张家底路即斗鸡街道超美佳超市东侧向北走,过陇海铁路涵洞上塬,走左首小山路,沿小路绕弯往高处走,就到了引渭渠渠岸,然后沿着渠岸西行,不远处一座高阜即是长乐塬了。可以看到,引渭渠在此穿塬而出,出渠口涵洞上方刷着早年的白色标语和“斗鸡隧道”等字样,这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宝鸡修建引渭渠时留下的标语,也是一段老宝鸡历史的见证了。

继续走,经过“抗战工业遗址——长乐塬二期项目”在建中的一片工地,就上到了长乐塬。往里走地势平坦,生长了好几十年的老树、废弃的平房很多。大路一侧有一青砖房,门口嵌一“厂长故居”铭牌,旁边立一棵三四人环抱的杨树,像一把张开的巨伞荫蔽着身下的房子。此房空置多年,也不知是当初哪位厂长的故居。走到“宝鸡申新纱厂职工住宅区旧址”时,记者碰到一名张家底村民,据他说,“厂长故居”的主人即宝鸡申新纱厂厂长瞿冠英,瞿先生1938年7月来宝鸡建厂,被称为申新在宝鸡“开天辟地第一人”。

沿大路走到长乐塬中心位置,这里有一片尚未修整的广场空地,那座著名的“乐农别墅”就在广场东南侧的塬边,现在已整饬一新,不知何时开放?北面搭建了一个“华岭站”,系仿旧建筑,与周围的砖瓦老房很是搭调,据了解是为拍电视剧《沸腾人生》取景所建。

“宝鸡申新纱厂职工住宅区旧址”在长乐塬西边,新立的石碑显示这一片生活区现属宝鸡市金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在这里看到的遗存有十二厂理发室、十二厂食堂、斗鸡粮站,还有大片的十二厂职工老宿舍。当然,面粉厂、叉车厂等其他工厂的宿舍也分布其中。转一圈发现,这些职工宿舍内部格局基本都是四间房共用一个小院子,山墙隔开。小院都种有一株树木。在平房背后,桃树、梧桐、榆树、蔷薇、梅花、金银花、紫荆等各色树木花卉更多。

据了解,长乐塬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各单位职工陆续搬迁而荒废。作为宝鸡现代工业的发源地,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激励着宝鸡人民续写老工业基地的新辉煌。现如今,陕汽、吉利、秦川、宝鸡机床等工业制造正在“装备中国,走向世界”,而这里凝聚着的中国民族工业不屈的精神,吸引着各地组织和群众前来参观游览。新时代,长乐塬正在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宝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