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风秦韵 正文

宽心面、保健面、发财面....一个简单的岐山臊子面竟然有8种,背后还有8个传说

岐山人爱吃面、会吃面

尤以臊子面蜚声大江南北

但你知道一个简简单单的“臊子面”

却可以分为8种

“宽心面保健面发财面

挂面 韭叶面 荞面 长寿面 情侣面”

而且背后各个都有

一个精彩的故事

周武王与宽心臊子面

相传周武王在伐纣灭商的一次战役中,与将士失散。几乎饿晕的武王撞进一户人家,机灵的村姑麻利地擀好面,切成腰带般宽条,做成臊子面。

武王一口气吃了十多碗,才发现今天的面与一般人家待客的细面不同,便问:“这是何面?”

村姑巧答:“宽心面。”

又问:“何为宽心面?”

答曰:“宽以处事,宽以待人,食宽心面,做宽心人。”

武王听毕,心中释然,直到完成大业,念念不忘宽心面。


王后与保健臊子面

周武王在位时,采纳王后提议,宫中每月吃一顿野菜,以警示莫忘黎民疾苦。后来按王后建议,将野菜和面,做成绿面。

由于绿面营养丰富口感又好,就一直流传下来。如今时尚绿化保健食品,虽然此“绿色”非彼“绿色”,但绿面还是被人们爱称为保健面。

苦中作乐的发财臊子面

苦中作乐是平民的一种解脱方式,这种解说有时也富有创造性。古时在岐山,有一对夫妇为过年没有足够的麦面招待亲朋发愁,最后无奈,只得用麦面裹着高粱面做成面条。

出乎意料的是,亲朋好友来吃后都说好,并一再追问这是啥面。“金裹银!”瞧他答得多有想象力呀,穷得叮当响,说话却像发大财了。结果金裹银的做法传到面馆老板那里,他们推出臊子面的新品种发财面后,真正地发了财。


西伯侯与挂面臊子面

炎夏的一场大雨后,西伯侯姬昌梦见一只背长双翅的斑斓猛虎向自己扑来,惊醒后立即占卜。为了表示对上天的敬重,他吩咐夫人净手和面,搓成50根面条代替筮草,用来演卦。

在推演中,西伯侯发现悬挂的面条渐渐拉长变细,而且表示阳爻的中间皆实,表示阴爻者中间皆空,于是对推演结果非常满意。不久,他按照演卦的指引,寻访到辅佐周室的大贤姜子牙。回到西岐城,西伯侯与姜子牙一边分享着用演卦的面条做成的臊子面和他因梦而演卦的奇迹,一边称颂着上天的英明。

从此,岐山面食中又产生了一朵奇葩——挂面。道光年间,挂面被奉为宫廷御用食品。1931年,岐山手工挂面在旧金山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慈禧太后与韭叶臊子面

慈禧太后为避八国联军移驾西安,一路劳顿忧闷,胃口不开。李莲英乘机将搜集到的陕西名吃学舌一番。慈禧太后听完“酸辣香,细如丝”的岐山臊子面,说想尝尝。

于是,岐山照壁背后面馆的师傅被以最快的速度叫到西安,赶做臊子面。但受宠若惊的师傅怎么也切不出如丝的细面条,只能切出状如韭菜叶的宽面条。做好的臊子面敬上,慈禧闻味颜开,但一看面条,就问怎么不像说的那样细。

李莲英和陕西巡抚岑春煊哑口无言,幸亏做面的师傅灵机一动,答曰:“此面状如春韭,寓意长久,愿我大清江山永固,老佛爷祝寿永久。”慈禧闻言大喜,连吃数碗,并赐“龙凤旗”一面,韭叶面由此声名远播。

“天王爷”与荞面臊子面

传说上古时人们过分糟蹋粮食,使天帝发怒,命司农天官下界惩戒。天官运用神力,使许多植物变得不结果、结很少的果或结苦果,最后剩下小麦和荞麦。天官想把小麦的穗子捋掉,让它从此不再结实,正捋着,凡间老者跪倒一大片,示“天王爷”开恩。

于是他留下很短的一截麦穗,又去捋荞麦。只三两把,荞麦籽粒所剩无几。这时,天官手破了,血染红了荞麦杆,他知道是天帝暗示他住手,便做个顺水人情,回天宫复命。

从此荞麦杆就变成了红色,产量也降低了。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吃荞面能够排毒和降血糖,有很好的保健功能,这也许是“天王爷”宝血的神奇功效吧。

李淳风与长寿臊子面

唐高宗避暑九成宫,途中微服拜谒周原,见一人过寿,便自称商人前去道贺,顺便了解民情。进屋见一老妪衣着齐整,精神上矍铄,80多岁,以为是寿星,老妪解释说寿星是她的婆婆,已经101岁了。

寿宴上臊子面的品种很多,而老寿星只吃了细面。高宗问她有何长寿秘诀,她朗声答道:“粗茶淡饭,白水细面。”高宗听后叹道:“细面乃长寿面也。”侍驾的李淳风暗记高宗的话,很快安排擅长做臊子面的人在长安开了一家长寿面馆,所以长寿面很快盛行起来。

情侣臊子面

在岐山农村婚宴中,人们给新郎和新娘上臊子面时,故意每碗搭配不同品种的面条,如宽面与细面搭配,寓意新郎心胸宽广,恩爱长久;

白面与绿面搭配,寓意一清二白,堂堂正正做人……。这样的臊子面不仅好看好吃,而且名字诱人——情侣面。

厉害了

周礼活化石——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不仅以“薄、劲、光、酸、辣、香、煎、稀、旺”九大特点享誉华夏,而且以独特的食俗将三千多年的祭祀礼仪保留传承到今,堪称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臊子面在岐山历来被称为“蛟汤面”,相传周文王在渭水之滨猎获一条大蛟龙,用其肉做成臊子,祭祀完毕,用臊子烹汤大宴将士。由于人多,便在汤中加入面条,规定只吃面,不喝汤,剩汤回锅,以保证人人能尝到珍馐。从此以后,福祉共享的臊子面便成为岐山人节日庆典的主宴。

古代有一位巧妇善做此面,吃得小叔子上了瘾,后来小叔子在异地做官,想起这种美食直流口水,于是臊子面又称“嫂子面”。岐山人吃臊子面历来是年长者坐上席,晚辈要双手给长辈递饭。每次臊子面宴,就像一次温暖的老人节,因此,学者更愿称臊子面为“孝子面”。

经过三千多年历史传承,臊子面品种越来越丰富,食俗越来越简约,回汤陋习已被摒弃,但凝聚于臊子面之上的悠久文化魅力越来越闪耀着岁月的光华。

(来源: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